- 相關推薦
丘為《尋西山隱者不遇》的原文是什么?如何理解?
【原文】
絕頂一茅茨,直上三十里?坳P無僮仆,窺室唯案幾。若非巾柴車,應是釣秋水。差池 ① 不相見,黽勉 ② 空仰止。草色新雨中,松聲晚窗里。及茲契幽絕,自足蕩心耳。雖無賓主意,頗得清凈理。興盡方下山,何必待之子。
【注釋】
、俨畛兀涸鉃閰⒉畈积R,此處用來指錯過。
②黽勉:殷勤。
【譯文】
高高的山頂上有一間茅屋,從山下走上去足有三十里。輕叩柴門沒有僮仆回問聲,窺視房里只有桌案和茶幾。莫非是架著車子出外砍柴,或者是垂釣在秋天的江水。錯過了時機未能與他相見,空負了殷勤仰慕一片心意。新雨中草色多么青翠蔥綠,晚風將松濤聲送到窗子里。這清幽境地很合我的雅興,足可以把身心和耳目洗滌。我雖然還沒有和主人交談,卻已經領悟了清凈的道理。玩得興盡就滿意地下山去,何必非要和這位隱者相聚。
【鑒賞】
這是一首表現(xiàn)隱逸情趣的詩。詩人專程到深山中尋訪隱者,期望得到熱情款待卻沒有遇到。如此,本應叫尋訪者感到相當失望和遺憾。然而,詩借寫“不遇”,卻將隱者的生活及個性交代得明明白白。更借“不遇”,將自己寬廣的胸襟和幽雅的情致充分展現(xiàn)出來。此等表達可謂標新立異,獨具匠心。
詩的前八句寫尋訪隱者而不遇,展現(xiàn)了隱者獨居高處,遠離世俗喧囂的清新雅致的生活。開篇點出隱者居住之處位于山頂?shù)摹耙幻┐摹敝校嗌侥_有“三十里”。這既寫出了尋訪者不畏路途險阻、誠心拜訪之意,又點出了隱者有意遠離世俗喧囂之心!敖^頂”與“直上”呼應,道出了山勢之險峻和尋訪者攀登之勞苦。三、四句寫“不遇”,叩門拜訪而無應答,只能窺見茶幾。繼而寫尋訪者于門前猜測隱者究竟到何處了。是駕著車子出外砍柴還是在池邊垂釣呢?這兩者恰是大多數(shù)隱者日常生活的寫照,閑情逸致由此可見。這種由尋訪者臆斷之表達方式比之直接描述更顯靈活有致。“差池不相見,黽勉空仰止”,遠尋而不得見,景仰之情不得表達,必然或多或少有點兒失望。
然而詩寫到此處,卻突然宕了開去。雖不得見隱者,但卻從這周圍的淡雅景致中得以陶冶,體會到了詩般的情意?芍^興盡而歸,自得其所,倒也愜意得很。自“草色新雨中”到“頗得清凈理”的六句,由訪人不得見之失望到見景領悟之滿足,由單純的景仰之情到領悟隱者之閑情逸致,這又怎么能說是空訪呢?文末兩句引用的是晉代王子猷雪夜訪友的故事。據(jù)《世說新語·任誕篇》記載,王子猷在某個雪夜忽然想起隱居在剡溪的好友戴安道,便即刻行船拜訪,經過一個夜晚方才到達,然而才至門口卻又立即返回,別人問他緣由,他解釋道:“吾本乘興而行,興盡而返,何必見戴?”詩人意圖借此表明,訪友之意不在于訪,只要使自己的興致得以宣泄即可。讀詩至此,一位絕不亞于隱者的高雅之士的形象得以充分展現(xiàn)在讀者面前。
【丘為《尋西山隱者不遇》的原文是什么?如何理解?】相關文章:
丘為《尋西山隱者不遇》09-10
尋隱者不遇11-05
【優(yōu)選】尋隱者不遇12-25
[精選]尋隱者不遇作文10-27
尋隱者不遇作文【經典】02-26
尋隱者不遇作文(優(yōu)秀)11-02
尋隱者不遇古詩解釋07-28
尋隱者不遇作文(推薦)11-16
尋隱者不遇作文(優(yōu)選)09-08
[熱]尋隱者不遇作文12-11